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最近高晓松要出大动作,继《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以后,他的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要在蜻蜓fm上线了。
我和朋友提到“矮大紧”这个名字的时候,朋友一脸蒙圈“是东北大茬子爷们吗?”
我答“你说对了一半,是北京人,大饼脸,有才华,纯爷们”。
朋友再想听我提示,我直接告诉她:你将矮大紧三个字用反义来拼接就可以。
朋友醍醐灌顶:“哦,高晓松……”
矮大紧这个名字其实对于喜欢高晓松的人来说早已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高晓松的一首颠覆校园民谣风的歌“杀了她喂猪”的作者署名,就用了矮大紧这个名字。
当时他这样介绍矮大紧:矮大紧,北京胡同人士,形貌乖张,间歇性智障,恋爱凡五次,积绿帽三顶,因此对女人及与女人有关的男人有暴力倾向。
岁月这把刀,不仅让高晓松身材变宽,脸盘变大,还将高晓松身上的乖张和戾气打磨殆尽,如今无论是看他的节目,还是微博,都能看到一个更加平稳,更加有亲和力的邻家大叔形象。
王小波说过“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而后,高晓松的将此话延伸——“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而是诗和远方”。
这句话在网络上爆红至今,很多年轻人将这奉为高晓松指南,学生丢掉书包,白领放弃工作,毫无目的,毫无准备就只身冲进那个叫“远方”的世界里。
有些人的确闻到了世界的芬芳,也有些人即使脚步到达天涯,内心依旧泥泞不堪。
由此可见,将“远方”当作灵丹妙药,其实是一种鲁莽的误读。
还有另一种误读,来自于这句话的真正出处。
我们都知道高晓松出生在一个顶级的书香门第家庭:家里无论直系还是旁系亲人,要么是清华的教授,要么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总之无一人是等闲之辈。
有人笑称清华大学好像就是高晓松家开的。
高晓松的长辈们在当时的年代都成就卓越,他从小在书香的侵染中长大,破万卷书,博古通今无所不晓,纸扇一摇,书卷气浑然天成。
但是如果要论性格和气质,高晓松受母亲的影响最大。
他在一篇文章里说:
“因为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二十几岁就游历世界几十个国家,都觉得非常幸福。”
由此可见,母亲对于高晓松兄妹的影响之大。
而今高晓松的母亲定居美国,步入老年,足迹依旧活跃在世界各地,即使鬓角斑白,内心却依旧充满活力。
人人都向往自由,但无论怎么争取,都感觉生活中束缚远比自由要多。
的确,想不开,放不下,不敢追求自由的人在社会上居多数,而高晓松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这也是与他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他生在清华院里,从小调皮捣蛋不安分,院子里呼朋唤友,翻墙撒野,身为高知的父母却并不严厉的收紧他,呵斥他,这样的民主,就极大的给了高晓松自由。
《晓松奇谈——白衣飘飘的年代》里,高晓松回顾了他青年期的一个故事。
他读大学的时候逞能说自己可以凭一把吉他在天津独自生活一个星期,然后就一意孤行去了,最后没到一个星期就撑不下去了,跑去南开请求传口讯,要求清华大学派人接他回去(派头嚣张)。
回去之后,他的家人竟无一人说教他批评他,甚至没有人提及过这件事。
这若换做普通家庭,一定会将此事说大,严厉教育孩子要收敛心性,踏实做人,不要好高骛远云云。
然而高晓松的母亲却没有这样做,这既给了高晓松尊重和自由,也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可以自由的做自己。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著名建筑学家,生于二战期间的德国柏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后任清华大学教授,退休后定居美国。她一生成绩非凡,步履不停,而且有一颗非常自由奔放的心。
我在高母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句话,足以证明高母对儿子的影响之大。
“我和儿子都是丢三落四的马虎。昨天晓松请我吃蛇,顺便要我把他在美国的信件带给他。我于是拿了个小布包赴宴去了。回到家的第二天要买东西了,发现钱包不见了。左思右想有可能是连信件一起给了晓松,于是发短信曰:“我的钱包在我给你的布包里吗?”答曰:“布包落在饭店里啦!”
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不拘小节,一样的向往自由,还一样的幽默豁达。
我们八零年代的人,都是听着高晓松的歌长大的,《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等等,在我们的印象里,高晓松就是典型的校园文艺青年。
却不知高晓松回忆自己当年,除了杀人越货不犯法,实际干过很多夸张荒唐的事。
他经历过两段婚姻,如今逍遥一人行迹江湖。
第一次婚姻是在他三十岁左右,一次傍晚的邂逅,对一个叫沈欢的女子一见钟情,认识三天后就热烈求婚,当时她们的朋友圈里评论沈欢不仅非常有才,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整个就是女版高晓松。
然而这么类似的两个人,结婚3年就离婚了。
几年后,认识了年仅19岁的服装设计师夕又米,很快又步入婚姻并育有一女。高晓松在回应这段关系时说:“她跟我一起的时候还很年轻,甚至还没进入社会,所以她的基本世界观都是我塑造的。
相比之下,找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被周围圈子的人塑造出来后你再去改的妻子,后者多累人啊,而且更容易产生分歧。
我老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是受我影响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想法都很一致,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但是,两人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很多年,又以离婚收场了。
他们的离婚在高晓松的心里也许蓄谋已久,但对于年轻的妻子夕又米来说,是猝不及防的晴天霹雳。
他说小松只说了一句“我不快乐”,就收起东西离开了。
留下她面对被撕裂的生活和对未来无尽的迷茫。
高晓松的两段婚姻,都是平静的结束,没有争吵和出轨的戏份,也没有哪一方歇斯底里的怨恨和挽留。
她的二任妻子在恢复平静以后仍感激晓松过去带给她的快乐,仍愿意继续与他做朋友。
这或许是她对晓松离婚的深刻理解,他不是任性不负责任,而是他需要的自由比别人要更多。
2011年11月8日高晓松因酒驾被抓,进入看守所关了半年时间。他过去说不做违法的事,这回终于踩到了法律的准绳。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