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马上六一儿童节了,很多小朋友都收到了节日礼物吧。
有位妈妈告诉我,她平时加班加点各种忙,常常是孩子还没睡醒,她就出门了。下班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有时候一个项目忙下来,孩子半个月都见不到妈妈。
所以,每到节假日,她就喜欢给孩子买礼物。希望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孩子能够看到礼物,想到妈妈。
用礼物表达爱当然好,但是,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礼物不是电动玩具,也不是漂亮的衣服,而是父母的关爱和高质量的陪伴。
对70、80后这批父母来说,做好父母尤其不易。
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各种变化应接不暇,年轻的父母们不仅面临工作、买房、孩子入托入学、就医、辅导班等现实压力。
而且,这些父母中有很大一部分,自己的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成长过程正好经历了社会巨变,各种创伤和彷徨没有机会得到修复,这些经历都会固化成一种负面的理念和模式,在为人父母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可能会爆发出来。
好父母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出来的。世界上所有的技能都是需要学习的,当好父母尤其如此。
很多父母常常反映,读书的时候感觉挺清楚,可一到实际生活中,理论不知道如何落地,不会运用。
很多专业理论的书籍往往有这样的问题,借着六一儿童节,推荐给父母们10本亲子教育书。都是理论结合案例,非常生动,具体,容易在生活中复制和运用的书。愿爸爸妈妈们能够从这些非常棒的书籍中找到成为好父母的金钥匙。
我相信,通过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就是您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01.
给新手父母一本书
《斯波克育儿经》
在孩子降生的前一两年里,新生儿的父母经历了婚姻里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妈妈们常常处于一种焦虑、担忧的状态,情绪波动大,很容易被激惹,很多妈妈的抑郁和焦虑甚至发展到很严重的症状。而此时,很多爸爸还没有找到当父亲的感觉,面对家庭的变化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再加上婚姻处于磨合期,隔辈抚养有争议,家庭里常常矛盾升级,争吵不断。
排除身体激素的影响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妈妈的焦虑和无措主要来源于不知道育儿技巧和方法,她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孩子吃多少奶?湿疹是怎么回事?发烧要怎么办?这都是一些具体现实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爸爸妈妈们才能够心安和放松。
《斯波克育儿经》可以给新手的爸爸妈妈们很多具体的指导,成功帮助你度过养育孩子的探索期。
02.
中国第一本家庭教育的畅销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第一本家庭教育的畅销书,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
在它之前,家庭教育要么全是传统文化精髓,要么专业性强,晦涩艰深。这本书携着流畅的文笔,清新的小故事,横扫了2009年的图书市场。
作者尹建莉是一个教育学硕士,她的女儿是北京市三好学生,曾跳级两次,16岁考入清华,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这本书不像虎爸狼妈一样,写怎么教育孩子成功,而是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我特别喜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因为它很鲜明地提出了一种理念——妈妈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贯穿孩子的一生。
现在,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的重要了,但是,在2009年,这样的理论还是非常新鲜的。这本书理论浅显,小故事真挚有感情。即使现在看来,也是一本好书。
03.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性别认识
《养育男孩》、《养育女孩》
现在倡导男女平等,面对工作、婚姻,男人和女人越来越有一样的选择。所以,很多人觉得,男女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种巨大的错觉。
我相信,绝大部分有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男孩和女孩非常非常不一样。他们的不同不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而是一下生就已经分明显现出来了。
男孩和女孩大脑结构不同,发育速度不同,身体激素不同,喜好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社会期望不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父母对男孩女孩的期望和养育方式都差别很大。
把儿子培养成怎样一个男人?把女儿培养成怎样一个女人?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考虑的事。
《养育男孩》倡导培养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孩;《养育女孩》倡导培养优雅、独立、内心强大的女孩。
这两本书,父母可以各取所需。
不仅能够了解男女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变化,而且还有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04.
一本真正意义上“爱”孩子的书
《爱与自由》
现在亲子关系咨询中,对孩子忽视漠视的家长越来越少了,但是,管的太多太细,不该管的管,该管的不会管的家长比比皆是。基本上没有父母会操心孩子会不会长大,但是,对孩子能不能长得好,特别是智力能不能发育得好,很多父母却总是提心吊胆。
“我们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会在他一出生就指导他如何发展,指导他去抓什么、摸什么……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这是《爱和自由》这本书的总基调,如何在充分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并引导孩子发展独特的心理、智力和创造力。
孩子看上去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我们只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不是他精神上的“造物主”。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某些观念可能是颠覆性的,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05.
最实用的亲子教育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同它的名字,这本书非常容易读,语言轻松,例证丰富。虽然书不厚,但是沟通的精髓都在里面了。
如何听,如何说,不仅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也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共通所在。
作者是两个美国人——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她们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还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书中的观点来自她们共同的感悟和经验。
孩子不穿衣服怎么办?生气了怎么办?受了委屈怎么办?……这些是所有孩子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举例的前后处理方式和言语的对比,你会立刻会站位,并发现处理方式的不同。
为了阅读方便,作者总结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技巧,鼓励孩子合作的技巧,代替惩罚的方法,孩子自立的技巧,赞赏孩子的技巧,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技巧。
千万别把这些当成单纯的技巧,它们都是通向良好沟通的路径。
06.
最高级的教育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
有个朋友问:我们家孩子特别事儿,好像有洁癖一样,衣服滴上一点水就不干,上早教课也要求黑板干干净净的,要是不搭理他,她就又哭又闹,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个“难侍候”的小主没啥问题,只是正处于追求秩序和完美的敏感期。
敏感期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个时间段里,因为要发展某种能力,重复表现出来的某种特质。比如吃手啃脚就是口部敏感期的表现;扔东西是空间敏感期;喜欢说“不”可能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等等。
孩子的成长不是直线性的,而是一个平台接着一个平台的爬高,敏感期就是爬高的楼梯,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后,孩子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所以,认识敏感期,并能适时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啰嗦两句: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成长的节奏和轨迹各不相同。
儿童的每一个敏感期有一个大致的时间段,但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所有孩子都一样。因材施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切不可照本宣科。
07.
教育大师蒙特梭利的书
《有吸收力的心灵》
讲到儿童教育,不能不提蒙特梭利。
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影响了整个世界。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的教育家说,“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特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
目前,国内出版了很多蒙特梭利的书,很多教育专家也秉承蒙特梭利的理念。
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是最受欢迎,并且最能表现她富有革命意义理论的书。
她说,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而得来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
教育问题一直是父母最关心的大问题,读读蒙特梭利的书,相信对很多父母会有大启发。
08.
一个出色的妈妈写的育儿经验书
《最好的方法给孩子》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