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解冻中国的那束光
——读《长征》有感
文丨初二(18)班 邱子力
由甘溪惨战始,至会宁筑军终。读完《长征》,感触颇深。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越过一座座高山,扶摇北上几千里;爬过一荡荡草地,陷入淤泥几百次。累吗?累!但是只有他们吃这么一个苦,才能不让晚辈去加倍承受。恰逢党的二十大,我便通过《长征》这一本书来介绍一次中国近代史最伟大的军力转移行动。
如果说在金沙江上的河水是甜的,那么在甘溪一带的风则奇涩无比。西风吹摇,与我们对红军的刻板印象不同。在红军出征的早期,更多的是一次次冷遇——人民早已被秋戎的马蹄声震聋了辨识好坏的耳朵,面对陌生的军队,除了躲避,别无他法。的确,在国民党伸出的两只大手屏蔽之下,原本为民着想的共产党变成了国民党口中谋财害命的赤匪。也正是民众与国军的两面夹击,才导致在当时被包围之中的红军被几近杀绝。
在当时,人民是无知的,正如李世民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并不知道红军的性质,反而被白匪所迷惑,变成了这么一场大屠杀的旁观者。祖国的江山被搅成了一片混沌。为什么?因为人民不够团结,意志不够坚定!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华夏人民的每一个灵魂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没有在一旁的旁观者了。
败走甘溪,痛失广昌,血漫湘江......智取金沙,甘南大捷!
前人插树,后人乘凉。插种的是大树,乘凉的是花朵。
在插树的前人中,可谓英雄辈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这一声叫喊声惊动了全中国,使得北洋军阀各个为之颤抖。或许你仅知道他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但却从不知他在长征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在湘江战役中,身为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意识到由博古、李德所领导的左倾战略思想的错误,他坚信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于是他步步传达着毛泽东的战略思路,也在遵义会议中明确表明了博古当时战略的不切实际。正是这样的行动,使得红军及时停止了走向深渊的脚步,保留了可以燃起革命烈焰的火种。
周恩来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战略转移中,也体现了他的身先士卒的爱兵之心。
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他明明是可以在行军后部指挥,保有着棚子的温暖以及热茶的清香,但他依然向毛主席提出了到先头部队陪伴士兵的请求,正因如此,他才会了解到先头部队在寻路上的危险与艰辛。他与下属们在万里冰封的雪山上一次又一次地拉起深陷雪坑的战士。他的手早已被绳子摩擦得伤痕累累,但是他却自喻为“在长征中荣获的一块块勋章”。雪山是寒冷的,在毛主席笔下的“万里冰封”之中,周恩来却在几丈深的雪地里屹立出了属于全体革命勇者的“力拔山河气盖兮”!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革命思想啊!
也正有着这么一个伟大的思想,使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壮志,在这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的汗水中,切实体现了出来。这让江山慢慢恢复了荣光,人民渐渐挺直了腰杆。
最终,红军怀揣着为人民谋利的理想,跨完了五岭,爬完了草地,攀过了雪峰,一齐聚在了甘肃会宁。黄土高原上的风使得每一个过往的人难以睁眼,但是凯旋到达的红军们并不觉得,风扬得这么大,这么得潇洒。它带走了国军的傲气,带来了人民的骨气。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映照!
很快,反动政权被红军赶跑了,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中国。
在开国大典上,当一个个来自于外国的记者对周恩来提出含有深意的问题:“为什么要推翻中国原政权?”然而他们只得到一个自信的回答:“为了在座的所有都可以齐聚一堂。”
回顾当今社会,2020年,每一个基层的领导在脱贫攻坚一线上,他们个个有着刘少奇一般为底层人民谋利的坚定意志,有着贺龙那宽广的胸怀,而人民更是借此机会配合,在城里的居户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被脱贫的人民更是竭力配合,争取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为前来支援的党员减轻负担。种种的事例,不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共产党为民办事的本质,更使我们理解“党民一条心”的兴宏主旨。而他们不也是传承着先辈们的思想吗?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将同样伟大的共产党用自己那双渍满老茧的手高高托起,因为这是他们崇高的信仰,亦是一种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外来入侵者永夜不绝的噩梦。而党的二十大是人民的大会,无需过多的赞赏。因为只须看看中国,那必然处处是党与人民所共同打下的江山。你看那重叠的峰岩,万里的风雪,奔涌的黄河,平齐的高原......
八十年前,曾有一束光照在了祖国万里冰封的土地上,第一滴融化的水出现了。
今朝,数风流人物聚于二十大,让祖国更加温暖生机。
三十年后,在同一个会堂上,我们势必要使得江山更绿,人民更善,民族更合,国家更强!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