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张庆生
摘要:文章利用西方列强侵华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史、教材中相关民主法治内容与文献 、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核心价值观教育 探索与研究
中共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概括。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于一体,内容丰富,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现笔者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启示,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一、结合西方列强侵华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段历史,主要阐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设计《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这一节课时,根据课文内容,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在日寇大举入侵的背景下,中国军民奋起英勇抵抗,自然体现了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二从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野蛮性分析,体现了文明价值观的重要性;三从战争的惨痛教训与启示分析,要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是关键,体现了富强这一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教学与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确中国近代之所以受欺压、受剥削、受侵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御侮,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探索。例如: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和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艰难历程的历史。这样通过具体事例的教学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之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迂回。[2]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力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切实际的指挥,由此造成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出现了严重失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神州沧桑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终于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中国之所以能避免了像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向世人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结合教材中相关民主和法治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民主和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有过惨痛的教训。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造反派“全面夺权”,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从而剥夺了人民治理国家的政治权力。在全面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3]1982年制定的新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做出了许多新规定,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从此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进程,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学生要善于汲取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把民主和法治作为自己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结合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个鲜活人物及其活动的舞台。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是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载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先进事迹的辨证分析与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诸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曾留下引以自豪的古代文明。“北京猿人”点燃熊熊篝火,告别“茹毛饮血”时代;中原地区的先民用披荆斩棘的石斧,开创“刀耕火种”的种植经济;蛮荒的地球上,中华民族最早迎来了人类的曙光。[4]此后,炎黄子孙筑起了绵延逶迤的万里长城;开凿沟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6世纪之前,中国人始终骄傲地走在世界前列。历史长河中任何一束绚丽的浪花都足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英烈人物灿若群星,光照历史。有怒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词人李清照;有精忠报国,气壮山河的爱国将领岳飞;有开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家鲁迅……古往今来,历史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英雄豪杰,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以上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用心挖掘,让历史课程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库,让历史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五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的部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了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涵。今天,我们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无疑就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在《四书》中的《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平天下,强调“一切以修身为本”,强调做人必须自觉致力于提高自身价值,孔子要求“成人”,孟子要求“取义”,这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自身价值[5]。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人确实做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他们把这种信念付诸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总之,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读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课程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历史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相信在课堂教材的学习中,在故事情景的熏陶中,在无私奉献的关爱中,新时代的民族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能如春风化雨,滋润青少年学生的心田,使之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郑 治.中共十八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 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叶知秋.《中国通史》第四卷[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2.
[5]金开城:《金开城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FJJK14-589)研究成果。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