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林 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这句至理名言的意思是只有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后,才能逼迫自己反思。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后,才能逼迫自己更加努力。所以说:教和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教书也是在学习,而反思则是关键。这就明确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
每位教师上完一节课,定有自己的感想领悟,如果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成“教学反思”,定有益处。
思亮点,促精益求精。
精彩亮点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这节课中的某个有效创意、兴趣环节、精彩讲解,甚至是学生的优秀答案,都可以记录下来并思考精益求精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三国鼎立时,公元280年,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吴灭了,就等于吴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吴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个字,正好与280相合。再比如:“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朱)粥(周)喝(贺)”这五个字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这种有创意的联想记忆有助于学生识记知识,可以总结反思,争取精益求精。
思败笔,求解决之道。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例如,第一次教七上《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笔者按照书中三个子标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顺序教学。事后反思这种教法会犯下一个严重的历史先后顺序的错误: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是公元前256年,而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如果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教学,会让学生误认为是先有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重大作用,后有商鞅变法的显著效果才会使得秦国变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而这是错误的史实,只要将书本顺序稍微调整后效果就非同一般。所以说每节课后,教师都应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思案例,成论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才能做出饭,那么“米”怎么来?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探究,而教师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正好弥补了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学生情感体验。比如,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经过反思改造后重新搬上教学舞台,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同时在课堂中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奇思妙想又为这些素材润色不少,所以加工打磨后的这些真实案例成了笔者《论教学细节在历史课堂上的作用》这篇文章中的真实素材,效果情真意切毫不违和。故,我们平时反思记录的案例,方法、心得是可以成为论文的有力素材的,绝对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要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教学之后及时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前行更远。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