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育人为本 · 师以奉献为乐 · 生以成才为志
各位家长好!
欢迎大家来到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线上家长微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陪伴成长,静待花开——助力孩子走好学习之路》。
学习问题一直是各个家庭的一个焦点问题,它极受关注,也衍生出许多其他问题,如情绪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可以说,解决好学习问题,很多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要解决它没那么容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天,我用短暂的时间,从心理老师的角度,浅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中学生学习主要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不想学,或是学得太累已经无力动弹。针对这个问题,我谈三点建议。
1传达合理的期待。各位家长,你们对孩子表达过学习上的期待吗?比如考多少分,上什么学校?或是希望他是怎样的学习状态?对孩子表达一定的期待,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目标,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适当的期待,对孩子们具有动力作用,它鼓励孩子们不断向前冲。孩子取得成绩时,与爸爸妈妈共同庆祝,这种成就感是十分美妙的。很多孩子是愿意在父母适当的期待中努力学习的。而现实中,有一些孩子是没有目标的,原因是家长“似乎对自己的学习没什么要求”,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可能会呈现出右图中所示情形,即“躺平”,这会造成动力不足。其实,家长心里多少是有一些期待的吧,至少,希望他“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把你的期待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有目标。
当然,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限定词:合理。不合理的,这里主要表现为过高的期待,也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动力。在咨询室,有孩子告诉我她好几次把自己的手腕用刀片划出一道道巴痕,原因是爸爸妈妈希望她半期考能考班级前十五名而她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很焦虑,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才放松些。有孩子说她一考试就常常头脑一片空白发挥失常,因为她脑海中总是冒出妈妈的那句话“要是考不上高中就只能念中专了,那将来日子就不好过了”,这让她十分恐惧,没办法安心学习。每当这时候,我往往要这样开导孩子们:爸爸妈妈的期待只是为了能激励你刻苦学习,如果它反倒成了你不堪重负的压力,那就把它放一边,只要尽力去学就好,不需要有内疚感,让思想纯粹一些。只要身体健康,肯付出劳动,这个社会混口饭吃是不成问题的,而且未来充满变数,我们始终会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有心人天不负……听起来是不是很鸡汤?!但我不得不这样帮孩子们松松绑。孩子们还小,会把父母的话看得很重,所以,各位家长,请恰当传达你们的期待,别把助力变成阻力。我们既要激励孩子们上进,也要告诉他们退路在哪里,要表现出你的接纳力,让孩子有志气也有底气,心无顾虑地往前冲。
2给予帮助而不是空洞说教。有些家长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平时不管孩子作业,不要求,不指导,等考试成绩出来,孩子要是考得不理想,就把孩子臭骂一通,最常说的是 “我天天这么辛苦赚钱养家供你吃喝供你上学,你就给我考这几分啊”,仿佛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就不再需要父母帮助似的。其实,大部分初中孩子还是需要父母日常的督促、指导、鼓励的,我们要多了解孩子学习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取得什么成就,看见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适度表达你的期待,这些都是可以做的。不同年段的孩子,需求还不太一样。初一的孩子,心理变化会比较大,因为学科增多了,学习强度加大速度加快,竞争也更激烈了,孩子们的成绩有可以会有比较大的波动,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尽快赶上学校教学进度,出现心理落差时及时调整,这有助于保护孩子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初二孩子们可能会有所松懈,这时要避免他们出现“初三再拼也来得及”的心理。初三面临中考,压力比较大,父母要做好心理工作,要帮助他们收集中考信息以及确定合适的报考学校等。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对孩子们有帮助,也降低各位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多支持,少空洞说教,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3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多肯定孩子。”如果学习不好,我就是渣渣,我甚至不配活在这个世上。”这是一些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是家长、是社会传递给孩子的。在心理咨询室,很多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往往都很低,“我没用、我无能、我什么也不是、我不配……”他们就这么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他们这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学习不好,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就连自己爸妈,也会说一些很极端的话,学习似乎很天然具备一票否决权,让学习不好的孩子们都没了自信。可是各位家长,学习真的能决定一切吗?同学聚会,那些当年读得好的,就一定比读不好的幸福?也未必。我们来看这一张图,多元智能理论图,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先生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非传统学校一直强调的逻辑——数理和语言两方面的发展,所以,学习好的爱学习的,鼓励他们好好学,努力学但还是学不好的,不要总是拿学习吓他们,这样他们会非常压抑与自卑,多发掘他们的其他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这反过来也能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自卑的心理。父母的思路是孩子的出路,把眼界放宽,格局放大,你的孩子会走得更好。另外,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孩子们的生活中也该有学习之外的活动,人的心理有很多需要,需要有社交生活获得归属感,参加一些活动获得价值感等等, 他们需要平衡发展,否则容易翻船。一些看似无意义的活动却是孩子们精神生活的必须品,如空气不能吃不能穿但不可或缺。所以,适当满足孩子们合理的精神需要,让他们精神舒展,内心充盈,这也将帮助孩子们更有力量面对学习问题。
大家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爱的方式要正确,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祝愿所有家长都能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节课我们谈到这里,谢谢大家聆听,再见!
欢迎登录
欢迎注册